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以來,在多個利好政策的推動下,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增長迅猛。有分析預計,“十四五”期間這個市場或達千億元。
更多支持政策已在路上。接受記者采訪的行業專家認為,儲能行業目前處于商業化應用前期,商業模式的構建還需要各方協同、相關激勵政策、電價機制的配套與出臺。
推動新型儲能發展政策正加緊制定
“十四五”期間,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增長近10倍。
如此大規模增長目標的背后是政策的大力推動。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出臺的《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到2025年,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,同時裝機規模要達到3000萬千瓦(30GW)以上。
除了明確新型儲能裝機目標,相關部門更是在一個月內連發兩文,進一步穩定市場和行業發展新型儲能的信心。比如,要求完善峰谷電價機制,合理確定峰谷電價價差,這使儲能產業商業模式更具經濟性;鼓勵發電企業通過自建或購買調峰儲能能力的方式,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并網規模等舉措,則被業內認為是首次從中央層面提出新能源配置儲能的要求。
據不完全統計,今年已有山西、山東、寧夏等十余個省份要求新能源電站配置儲能,配置比例多要求在10%以內,目前相關項目正在加速落地。
實際上,更多新型儲能發展支持政策正在路上。據記者了解,國家能源局目前正在編制《“十四五”新型儲能發展規劃》《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(暫行)》《“十四五”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》等多個政策文件,同時持續推進試點示范,加快推動行業標準化工作和加快行業人才的培養。
百兆瓦以上規模新型儲能項目倍增
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,使今年新型儲能市場規模增長明顯。
截至去年底,已投運的新型電力儲能(包含電化學儲能、壓縮空氣、飛輪、超級電容等)累計裝機規模僅為3.28GW。上海證券報記者從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獲得的最新數據顯示,截至2021年8月,已有12GW新型儲能在規劃、建設和調試中。
“在新能源配儲能以及共享儲能相關優惠政策的促動下,百兆瓦以上規模新型儲能項目倍增,達到9GW以上,推動著儲能市場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發展。”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岳芬表示。
記者在采訪中發現,今年以來多個儲能企業都出現了訂單成倍增加的情況。“今年下半年以來,公司訂單增加不少,目前看有可能會超過此前預期。”有儲能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科士達副總經理、董事會秘書范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自從“雙碳”目標提出和儲能政策落地以來,儲能產業在全國如火如荼地發展,而且海外儲能市場也依然保持高速發展的趨勢。目前國內儲能項目還主要集中在發電側,預計后續會逐漸快速延伸到輸配電和用電側。“從公司現在業務角度上來看,也已經切實感受到這些變化。我們有一些項目即將落地,同時還有不少的項目正在投標過程中。”
“今年公司儲能業務延續高速增長態勢”,寧德時代方面表示。業績報告也顯示,公司上半年實現儲能系統銷售收入46.9億元,同比增長727.36%。今年僅用半年時間,寧德時代儲能系統銷售收入已是去年全年的2.41倍。
預計鋰離子成本下降空間最大
業內人士認為,盡管儲能行業已經站上風口,但要真正“起飛”仍需時日。
“儲能行業目前處于商業化應用前期。”在岳芬看來,商業模式的構建還需要各方協同、相關激勵政策、電價機制的配套與出臺。
岳芬進一步分析稱,與國外相比,我國的現貨市場仍然以發電側單邊交易為主,價格信號無法傳導到用戶側形成有效激勵引導,從而造成商業模式無法形成閉環。“可再生能源+儲能”成本主要由新能源開發商來支付,收益來源存在局限性。按照“誰受益、誰付費”原則,新能源企業并不是唯一的受益主體,權責并不對等,儲能低價惡性競爭激烈。
另外,雖然各地出臺了一些輔助服務政策,但交易品種單一,且沒有長效付費機制,儲能投資面臨較大的風險,不利于行業長遠發展。
寧德時代方面也建議,應積極完善儲能發展的市場環境,盡快研究建立新型儲能價格機制,加快推進容量市場、電力現貨市場建設;建設儲能云平臺,用共享經濟和平臺經濟的模式創新儲能運營機制,提高儲能收益等。
據岳芬介紹,從儲能成本現狀來看,當前鋰離子電池儲能項目的最低中標價格已經低于1500元/kWh。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調研,預測2025年,除了抽水蓄能成本上升外,壓縮空氣、鋰離子、液流電池等成本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屆時,抽蓄成本上升5%,鋰離子下降空間最大,可以達到33%至50%;壓縮空氣下降空間在30%以上,液流下降25%至30%。
“行業從起步到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優化行業格局、不斷解決行業痛點的過程。既然國家已經給了戰略性的指導,未來相關政策還會進一步細化和優化,從而指導儲能產業健康持續發展。與此同時,行業本身存在的競爭、供應、技術等問題還是要通過市場的手段進行解決,相信在國家政策指導和行業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中,儲能行業未來空間不可限量。”范濤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