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基建的風口下,充電樁行業再度升溫,只是盈利難題依然待解,用戶流量是好的解藥嗎?
新基建風起,充電樁再涌熱潮。
就在一個多星期前,國家電網正式宣布將在18個省市同時開建126個充電樁項目,今年計劃投資27億元,新增7.8萬個充電樁。
幾乎同時,南方電網也推出大手筆規劃,未來4年,南方電網將投資251億元投建充電設施,建成大規模集中充電站150座,充電樁38萬個,為現有數量的10倍以上。
不難理解,兩大電網加碼充電樁是響應中央加快“新基建”的決策部署,積極發揮央企職能,以應對新冠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。
而從企業經角度看,國網和南網無不是在為掘金充電樁背后的萬億藍海布局。
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礎配套設施,充電樁的發展支撐著新能源汽車的規模化發展,而新能源汽車被看作拉動內需的核心產業之一。
充電樁同時具備能源屬性和數字屬性,融合通訊技術、數字技術、能源互聯網技術,是用戶流量和數據的巨大接口,是未來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環節。
我國的充電樁建設發軔于2010年,國網最早涉足。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放量,國內掀起充電樁發展熱潮,涌現出特來電、星星充電、普天新能源、云快充、南網等大批玩家。
然而,瘋狂跑馬圈地之后,企業不得不面臨盈利困境與高企的資金壓力。行業拉開洗牌大幕,同時開始向互聯網式的平臺轉型,掀起用戶流量爭奪戰。坐擁流量優勢的互聯網大鱷,阿里和滴滴等也先后入局。
在新基建的風口下,充電樁行業爭奪戰再次升溫,只是盈利難題依然待解,用戶流量是好的解藥嗎?
流量解藥?
在背負沉重的資金包袱后,充電樁玩家也在改變策略。
3月12日,國網發起“尋找合伙人”活動,國網將尋求與個人充電樁、樁群用戶、生產企業、場地方與資金方合作。同樣,特來電的APP上也在推廣類似性質的活動。
上述舉措,在緩解資金壓力之外,更是一場在數據層面的爭奪戰。
充電樁的價值遠遠超過充電功能,一端連著用戶,一端連接電網,充電網絡集合了能源、支付、汽車、用戶等方方面面的大數據。在物理連接之外,更有在云端的數據連接和積累。
而在海量數據之上,可以改變單一盈利模式,通過增值服務或數據價值挖掘而實現變現,甚至營造出新生態。
為了爭搶用戶和流量,除自營充電樁外,行業間開始了更多的合縱連橫。
特來電甚至牽手國網、南網等企業,設立充電合資公司。而這只是其轉型策略的落下的一枚棋子。兩年前,特來電宣布從單一充電樁投建的重資產持有,轉型為以充電網運營為主的輕資產開放平臺模式。
于德翔曾多次強調,如果只是簡單地弄一堆充電樁,那只能死路一條。
國網也在發力能源互聯網平臺建設。其旗下的e充電APP累計接入充電樁45.7萬個,覆蓋全國總量的85%以上,實現與南方電網、特來電、普天新能源、星星充電等運營商互聯互通。
滴滴、阿里旗下高德地圖等憑借本身的流量優勢,也加入戰局。以滴滴為例,目前其旗下小桔充電已經鏈接到2萬個快充樁,覆蓋全國40余座城市。
互聯網化轉型最直接的效果,就是通過用戶導流,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,從而增加營收。